+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两会”评⑥】绘就温暖人心画卷 彰显发展为民底色

时间:2025-03-06 浏览量: 作者:罗建华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月5日新华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越是经济发展面临压力,越要高度关注民生冷暖。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重点解决什么、推进什么,相比去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并列举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任务,又一次为百姓送上一份民生“大礼包”,充分彰显了“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价值理念。

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发展的旨归始终为民。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回望2024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最醒目的标识,人民群众享便利、得实惠是最真切的注脚。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强化对企业吸纳就业的支持,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国家奖助学金提标扩面、助学贷款提额降息,惠及学生3400多万人次;健全低保标准确定和调整机制,拓展救助对象范围,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惠及1100多万人……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拿出真金白银,推出真招实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项项可观可感的“民生清单”,落实落细成千家万户的“幸福账单”,倾力书写出硕果累累的民生答卷。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对多样化需求,增进民生福祉就意味着不仅要解决“有没有”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问题。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670元提高到70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99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包括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抓好校园学生餐和平台外卖安全监管等。这些部署聚焦群众关切,既着眼当下,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也着眼长远,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绘就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暖心画卷。

国事家事相连,党心民心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复兴伟业也就有了不竭动力,中国号巨轮必将行稳致远,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红笔:罗建华  编辑:宁云平  责编: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