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网评】守护校园餐食安全,筑牢师生健康防线

时间:2025-03-24 浏览量: 作者:谭金山

校园食堂飘出的饭香,不仅温暖着师生的胃,更承载着千家万户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殷切期盼。近日,教育部针对“校园餐”管理明确重点任务,提出清晰界定校长责任、严格把控食材全流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具体举措,这一系列部署看似常规,实则传递出强烈信号: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必须多方联动,精准打出责任、监管、技术和社会共治的“组合拳”,构建环环相扣、坚不可摧的安全闭环。

筑牢校园餐安全防线,关键在于构建权责对等的责任闭环。当“发霉面包”“过期牛奶”等事件刺痛公众神经时,人们发现这些安全漏洞背后往往存在着责任链条的断裂——或是采购环节的暗箱操作,或是验收流程的形式主义。此次新政以制度创新破解困局,不仅将校长明确为“第一责任人”,更创新性地构建了“全流程追溯机制”,要求校长对食材采购、配送、查验、加工制作等各个关键环节亲自把关,这不仅是给食堂安全加上了一把坚实的“责任锁”,更是将安全责任的链条延伸到了“最后一公里”。更具突破性的是“校长陪餐制”的制度进化,该制度要求校长每天与学生一同就餐,食用同样的饭菜。这一举措让责任意识不再仅仅停留在纸面,而是化为切实的行动,有力地推动校长从“管理者”转变为校园餐桌安全的“守护者”。

实际上,食材从田间地头的源头,一路辗转到学生的餐桌之上,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隐藏着安全风险。此前曾有学校因配送车辆温度失控,最终导致食材变质,这一事件鲜明地凸显了流程管控的极端重要性。新的部署要求紧紧盯住采购、贮存等五大关键环节,就如同给食材安装了精准的追踪器。只有每一批蔬菜都能清晰地查到农药残留检测报告,每一袋大米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记录着生产日期、批次和检验信息,食材安全才能真正实现全程可追溯、透明化保障。

针对校园餐安全存在的诸多问题,此次教育部着重强调要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从“亡羊补牢”的事后补救向“防患未然”的事前预防转变。例如,湖北颁布《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地方标准、积极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模式,通过摄像头24小时实时了解后厨操作情况;山东建立了“季度体检”制度,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抽查食堂卫生,确保食品安全。这些制度在校园餐领域精心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安全网,让监管不再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而是切实转化为日常的规范管理。

身处数字化时代,校园餐安全自然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有力支撑。广州市某中学引进了先进的AI系统,能够自动识别食堂人员是否正确佩戴帽子、口罩,并记录违规行为;某地的学校运用区块链技术详细记录食材的流通数据,一旦出现篡改记录的情况便会即刻报警,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有了科技的强大助力,校园餐安全监管变得更加智能、高效、精准。

当然,社会共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石,校园餐管理绝不能闭门造车,多方的监督是最为有效的力量。比如,湖北鄂州推行厨师试餐、校长配餐、学生评餐、教师同餐、家长监督“五餐”监督机制,并定期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听取他们对食堂的意见和建议,促使食堂不断提升饭菜质量,以满足师生和家长的多元化需求。

守护校园餐安全,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从压实责任到智慧监管,从制度完善到社会共治,这套组合拳不仅要打得精准有力,更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如此才能让校园餐真正成为师生和家长都放心的优质餐食。我们坚信,随着更多有针对性举措的出台和各方持之以恒的努力,每一位学生的“盘中餐”都能真正成为健康、安全、放心的“暖心餐”。

(作者:谭金山 宜昌市西陵区市场监管局  初审:陈超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