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古人以诗绘景抒情,而如今,在科技浪潮下,文旅产业正借由AI等技术,解锁全新的诗意表达与体验模式。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的“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正是这一融合趋势下的生动注脚,但其所折射的,远不止一场活动的创新。(4月8日中新网)
在当下,文旅产业已步入深度转型期,单纯的景观游览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元的需求。消费者渴望在旅途中获得深度文化体验,实现精神层面的共鸣。此时,科技成为打破传统文旅边界的有力杠杆。以此次诗歌盲盒大赛为例,它借助AI技术,将大众创作与诗歌文化相融合,让游客从被动的观光者转变为文化的创作者与传播者。这种零门槛、全民共创的模式,不仅激发了大众参与热情,更彰显出科技赋能下文化创作的无限可能,为文旅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放眼全国,类似的文旅与科技融合案例层出不穷。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AR、VR等技术,重现大唐盛世繁华,游客可身着古装,借助手机APP穿越时空,与虚拟人物互动,沉浸式体验唐文化魅力;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海量文物资源搬上云端,线上展览、虚拟导览等服务,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领略中华文化瑰宝。这些成功实践表明,科技为文旅产业发展开拓了新路径,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极大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了游客体验。
然而,文旅与科技的融合并非一帆风顺。技术应用成本高、数据安全隐患、人才短缺等问题,成为制约融合进程的“拦路虎”。此外,如何在利用科技手段的同时,保持文化的本真性与独特性,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导致文化内涵的流失,也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些景区引入高科技游乐设施,却忽略了本土文化挖掘,使得旅游项目缺乏灵魂,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面对挑战,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需协同发力。政府应加大对文旅科技融合项目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企业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与文化创意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更多优质文旅产品;社会则应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为文旅与科技融合提供广阔空间。
“AI 峡客吟”大赛只是文旅与科技融合征程中的一个闪光点。展望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文旅产业必将迎来更多创新机遇。我们期待更多景区借鉴成功经验,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巧用科技手段,打造出更多兼具文化内涵与科技魅力的旅游产品,推动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高度,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旅途中感受文化与科技碰撞带来的独特魅力。
(作者:关育兵 初审:陈超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