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网评】“跟着电影游中国”,文旅融合背后的多维价值释放

时间:2025-04-21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当“伊春号”电影主题旅游专列载着百余名东南亚游客从哈尔滨启程,这场由光影与铁轨交织的旅程,已然超越传统文旅项目的范畴。“跟着电影游中国”不仅是消费场景的创新探索,更是文化传播、经济赋能与国际交流的多维价值释放,折射出新时代中国文旅产业的破局与进阶。(4月19日中新网)

从文旅融合维度看,电影主题专列重构了文化体验的叙事逻辑。不同于常规旅游路线,它以电影为“线索”,将《智取威虎山》的林海雪原、《悬崖之上》的冰城谍影等经典银幕场景转化为可触摸的现实空间。游客在实地打卡中,既能回溯电影创作的历史脉络,又能通过列车上的沉浸式展映、电影沙龙等活动,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这种“影旅互文”的模式,打破了文化消费的时空界限,让红色记忆、地域风情与现代艺术在移动的旅途中深度交融,构建起极具感染力的文化体验闭环。

在文化传播层面,电影主题专列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移动讲台”。电影作为跨越语言壁垒的艺术形式,天然具备传播国家形象的优势。当外国游客在列车上观看《长津湖》感受中国精神,通过《隐入尘烟》触摸乡土中国的肌理,或是在伊春森林中寻觅《兴安岭猎人传说》的神秘踪迹,他们接收到的不仅是视觉冲击,更是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图景。这种“场景化叙事”比抽象的说教更具穿透力,有效消解了文化折扣,推动中国文化从“走出去”迈向“走进去”,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主动地位。

从经济发展视角,该项目激活了文旅产业的链式反应。专列的运营不仅带动铁路客运、景区门票等直接收入,更通过“电影IP+文创+餐饮”的产业链延伸,创造出多元消费场景。例如,电影主题文创产品将银幕符号转化为可携带的文化纪念品,地方特色美食与电影剧情结合形成沉浸式餐饮体验,这些创新业态不仅提升了游客消费意愿,还为沿线城市打造了差异化的文旅IP,形成“以影促旅、以旅兴产”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更深层地看,“跟着电影游中国”承载着文明互鉴的时代使命。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该项目以电影与旅游为媒介,搭建起中外文化对话的桥梁。外国游客在旅途中的亲身感受,将转化为生动的“民间叙事”,有效对冲西方话语体系中的偏见与误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交流,不仅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更展现出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国担当。

“跟着电影游中国”的价值远不止于文旅创新。它既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具象表达,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的生动实践。期待未来有更多类似项目涌现,让世界在光影流转与山水跋涉中,读懂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感受中华文明的蓬勃生命力。

(作者:关育兵  初审:陈超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