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网评】2426个名字,奏响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强音

时间:2025-04-29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百年华诞的历史节点,2426个名字于4月28日的北京,共同镌刻进国家荣誉殿堂。这不仅是对个体奋斗的至高褒奖,更是一场跨越世纪的精神传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咱们工人有力量” 的激昂呐喊,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向劳模看齐” 的全民热潮,再到新时代 “劳动创造幸福” 的价值共识,中国劳动者始终以坚实臂膀托举时代,用智慧与汗水浇灌梦想,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奏响一曲跨越时空、永不褪色的时代强音。(4月28日新华社)

回溯新中国成立70余载,劳动模范评选表彰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注脚。1950年首届劳模表彰大会上,钢铁工人孟泰凭借拾回的“千吨器材”支撑鞍钢复产,纺织女工郝建秀创造“细纱工作法”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这些在废墟上重建工业体系的身影,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改革开放后,“改革先锋”袁庚在蛇口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强音,张瑞敏以“砸冰箱”之举重塑中国制造质量标准,劳模精神成为打破桎梏、推动经济腾飞的强劲动力。此次第17次表彰,正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既是对过往奋斗的深情致敬,更是对未来攻坚的有力动员,标志着劳动精神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持续释放磅礴伟力。

聚焦2426个名字,一幅新时代劳动图景徐徐铺展。传统产业领域,产业工人坚守生产一线,将“大国工匠”的精度刻入C919大飞机零部件,用双手托举中国制造的腾飞梦想;数字经济浪潮中,程序员以代码为笔,勾勒智慧城市的未来蓝图;非遗传承阵地,手工艺人以指尖技艺唤醒千年文明,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城市服务一线,外卖骑手用奔波轨迹织就便捷生活网络,成为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劳动者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新职业劳动者的入选,不仅是对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价值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我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对多元劳动形态的包容与尊重。这充分证明,劳动光荣的内涵正随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任何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工作都值得被尊重、被铭记。

劳模精神的内核,始终闪耀着爱国情怀与创新基因的璀璨光芒。在科技“卡脖子”的关键领域,北斗团队历时26年打磨 “中国星网”,航天工匠徐立平在火药上“微雕”,以“国之重器必在我手”的担当突破技术壁垒;在乡村振兴一线,“新农人”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35年,用科技让荒山披绿、穷村致富,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这些故事有力印证: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早已超越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战略,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用专业技能提升生产效能。无论是快递员汪勇在疫情期间自发组建“志愿车队”,还是90后“焊神”刘仔才在世界技能大赛摘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职业成就,更是劳动者将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升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2426个名字既是勋章,更是号角。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无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科技攻关,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绿色转型,都需要更多劳动者以劳模为榜样,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这要求我们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优化劳动环境,让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更要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厚植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文化土壤。当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时代舞台上绽放光芒,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风尚,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必将在亿万双手的托举下,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关育兵  初审:陈超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