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热”持续升温!5月18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记者在开幕式上获悉,截至2024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达91.46%,普惠、均等日益成为新时代博物馆的显著特征。(5月19日人民网)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博物馆扮演着重要角色。走进博物馆,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文化的沉浸,公众能感受到人类文明的璀璨和多元,历史的厚重和深邃,从而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厚植家国情怀,为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供坚强的支撑。揆诸现实,博物馆已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印记。如今,逛博物馆已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热”体现着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51万余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博物馆,是文化的“存储卡”,更是历史的“解码器”、精神的“助推器”。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博物馆中的很多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文脉、传承文脉,一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在首都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西安博物院,要求“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对博物馆事业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让更多人感受文化魅力、聆听历史回声,推动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为亿万中华儿女提供更多文化滋养。
让文物活起来,融入社会时代发展,离不开对文物价值和意义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博物馆收藏并展出的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是文化的载体,用好用活博物馆资源,“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位于四川省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互动厅,在深入挖掘文物资源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场景、艺术装置、数字多媒体、互动装置等多种展陈形式,精心构建了衣冠、造物、家园、祭典四大篇章,观众戴上特制的导览眼镜,眼球看向哪个重点的文物,就会出现全息投影的动画与讲解,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唐代仕女盲盒”,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共饮一杯奶茶;湖北省博物馆的牛肉面,连鸡蛋都巧妙地融入了“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的造型,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叙事方式,提升公众文化体验,如今,博物馆里一件件瑰宝正在“活起来”,涵养起更深厚的中国自信。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鉴往知来。展现灿烂文明的历史博物馆、讲述红色故事的革命纪念馆、展示特色文化的民俗博物馆……近年来,我国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文化选择,为美好生活提供着丰厚文化给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势必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作者:罗建华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