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徽日报近日报道,7月24日,一个名字刹那间传遍华夏大地——徐淙祥。当天,作为安徽省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的他,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位来自安徽太和的种粮大户,数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间地头,不仅自己钻研育种技术让粮食增产,还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用一双“铁手”种出了“金疙瘩”,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最初亩产不足千斤到如今突破千斤大关,从自己摸索种田到培育出10多个优质小麦、大豆品种,从单打独斗到带动周边2000多户农户增收,徐淙祥的故事里,藏着中国农民最朴素的坚守,也映照着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奋进图景。
“扎根”二字,是徐淙祥故事的核心密码。上世纪80年代,20多岁的徐淙祥接过父亲的锄头,一头扎进农田。当时农村普遍缺技术、低产量,他看着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却填不饱肚子,暗下决心要“让土地多产粮”。为了搞懂育种原理,他把家里的煤油灯熬到深夜,啃下一本本农业书籍;为了观察小麦长势,他顶着烈日在田里蹲守,记录下上万组数据;为了验证新品种适应性,他带着种子跑遍周边市县,在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试种。这一种,就是40多年。如今70岁的他,手掌布满老茧,指甲缝里总嵌着泥土,却依然每天清晨就往田里钻,用他的话说:“一天不摸农具,手就发痒;一天不见庄稼,心里就发慌。”这种把根深深扎进泥土的执着,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种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培育的“皖麦38”等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千万亩,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00多元,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时代之问。
徐淙祥的“扎根”,不是固守传统的“蛮干”,而是带着科学精神的“巧干”。在不少人看来,种田是“靠天吃饭”的体力活,但他却把农田变成了“实验室”。为了提高大豆产量,他研究不同行距、株距对结果的影响,总结出“一穴双株”种植法,让亩产提高近30%;为了应对病虫害,他摸索出“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的同时保证了粮食安全;为了跟上现代农业步伐,他主动学习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等新技术,家里的农具从锄头、镰刀更新成了检测仪、物联网设备。他常说:“现在的农民,不能光会流汗水,更要会动脑子。”这种对科技的追求,让他从“土专家”成长为“田秀才”,也让乡亲们明白:农业不是“夕阳产业”,而是充满创新空间的“朝阳事业”。如今,他的家庭农场里,良种培育、技术推广、农机服务一应俱全,成了当地现代农业的“样板间”,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种田。
更动人的是,徐淙祥的“扎根”,从来不是独善其身的“自耕”,而是带着乡亲共富的“引领”。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有村民想学新技术,他把自家田当“课堂”,手把手教播种、施肥;有农户担心新品种风险,他先试种成功再推广,承诺“亏了算我的,赚了归你家”;有合作社缺资金、缺技术,他牵头成立种植联合体,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带动周边5个乡镇的农户抱团发展。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村民徐良说:“跟着淙祥叔种粮,心里踏实,钱包也鼓了。”这种“先富带后富”的担当,让“时代楷模”的称号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他不仅种出了高产的粮食,更播撒下共同富裕的种子,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徐淙祥的故事,看似是一个农民的个人奋斗史,实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缩影。从解决“吃饱饭”到追求“吃好饭”,从传统耕作到科技兴农,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他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鼓点上。在粮食安全被摆在“国之大者”高度的今天,这样的“扎根者”尤为可贵。他们用坚守告诉我们,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千千万万个热爱土地、钻研技术、甘于奉献的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样的“领头雁”尤为重要。他们用行动证明,农村有广阔天地,农业能成就精彩人生,农民是值得骄傲的职业。
当下,不少人追求“快速成功”“流量变现”,徐淙祥的“慢”与“实”反而更显珍贵。他40年只做一件事,把平凡做到极致;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研成果惠及民生;他把个人价值融入家国需求,用种粮报国诠释赤子之心。这种扎根的力量,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滋养着时代的根基。正如他所说:“土地最实在,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对于每个人而言,无论身处哪个行业,这种扎根的精神,专注、钻研、奉献,都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对于社会而言,尊重每一个“徐淙祥”式的坚守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才能让更多人愿意扎根、安心扎根,共同浇灌出更丰硕的时代果实。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