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网评】在“十五五”规划中将“人民”置顶

时间:2025-08-06 浏览量: 作者:杨东

“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收到了惊人的311.3 万条网民建言。习近平总书记将其誉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并深刻指出要“广泛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这是新时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实写照,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唯有真正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相信人民智慧、让政府和老百姓之间顺畅沟通、良性互动,把倾听和汇聚民意变成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常态和行动自觉,才能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历史的车轮,从来由人民推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群众路线”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从革命战争年代“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力夺取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亿万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春潮涌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成为政策突破的先声。历史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是社会变革最深厚的根基,是国家发展最根本的依靠。

今天,十亿网民就是最广泛的民声。中国网民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6.4%,这意味着每四个中国人中就有三个活跃在网络上。他们是工人、农民、教师、医生、企业家、快递小哥……几乎涵盖所有社会群体。他们在网上表达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构成了当代中国最广泛、最鲜活的民意样本,主动通过网络开展人民意见征集,倾听这些“网络原住民”的声音,已成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选择。

311.3万条网民建言,是亿万心声的汇聚。这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而是无数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具体向往和解决问题的智慧火花。这些来自田野车间、街头巷尾的真实声音,最精准地反映着时代痛点与社会脉动。政策制定者俯身倾听这“网络无声的声音”,便能真正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同频共振。

这次人民意见征集,是一次温暖的“双向奔赴”。政府通过权威平台搭建了方便快捷的渠道,老百姓则踊跃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期盼。这个过程本身便是“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的生动诠释。政府主动“筑渠引水”,民众智慧得以“活水涌流”,双方在网络空间交流碰撞。有关部门对民众建言“认真研究吸纳”的郑重承诺,让互动不流于形式,切实推动了政策优化和完善。民众看到自己的想法意见和智慧融入国家发展的蓝图,主体感、获得感与对制度的信任感便油然而生。这种基于实效的“双向奔赴”,超越了传统单向度的信息传递,构建起上下贯通、彼此赋能的治理共同体。

联网也是凝聚共识的重要阵地。在这里,各种思想文化交融碰撞。主动开展人民意见征集,同样具有在复杂舆论场中凝聚共识、引领方向的战略意义。此次“十五五”规划征集,实现了“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的转变,政府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等权威平台主动设置议题,将公众注意力聚焦于国家发展的宏图伟业。这不仅是向人民问计,也是通过建设性的话题引导舆论方向,在众声喧哗中确立共识。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网络时代的人民意见征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在数字化网络化浪潮席卷每个角落的今天,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仍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你和我每一次键盘的敲击、每一条真诚的建言都被看见、被重视,“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成为治理常态,国家与人民就在这种“双向奔赴”中共同成长。老百姓从“旁观者”变为实实在在的“参与者”,这种“共同体意识”正是我们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十亿网民,既是这片江山的主人,也在用他们的智慧和参与,共同书写着这个时代的故事。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委社会工作部 杨东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