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网评】感动中国的力量,藏在平凡与坚守的纯粹中

时间:2025-08-18 浏览量: 作者:黄鹤权

据央视新闻报道,8月16日晚,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再次温暖了国人的心房。这里有“把一生献给探月”的栾恩杰,有“在乡村振兴中勇挑重担”的范振喜,有“在奥运赛场为国争光”的郑钦文,也有“用平凡善举温暖邻里”的普通人。他们身份各异、事迹不同,却都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这让人深思:到底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一些人总能跨越地域与职业的界限,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坐标?

感动中国的人,往往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坚守”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栾恩杰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他带领团队实现了中国探月的突破,更在于他面对“从零开始”的困境时,那句“再难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的执着。他用20年时间打磨每一个技术细节,甚至在70岁高龄仍坚持到发射场盯守,这种将国家梦想分解为日复一日的坚守,让宏大的目标有了可触摸的温度。同样,保定学院的支教老师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用近24年的接力,在西部的三尺讲台上写下“奉献”二字。他们中有人放弃城市的舒适,有人推迟婚期,有人把孩子带在身边支教,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付出,让“教育扶贫”的宏大命题变得鲜活可感。

他们的身上,总有一种“超越功利”的纯粹。吕明玉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时,从没想过要成为“道德模范”,只是觉得“能救人一命,是多大的福气”,这种不带功利心的善举,恰恰击中了当下社会对“真诚”的渴望。反观现实中一些“作秀式慈善”“表演式奉献”,之所以引来反感,正是因为掺杂了太多功利算计。感动中国的人,从不是为了“被感动”而行动,他们的选择源于内心的价值判断,这种“不问回报”的纯粹,让善与勇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让普通人看到了“自己也能成为光”的可能。郑钦文的网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曾因训练过度导致应力性骨折,也曾在国际赛场遭遇“一轮游”,但她在纪录片里说:“我不怕输,就怕对不起自己的汗水。”这种拼搏逆袭的故事,比“天才神话”更能激励人心。庞众望的经历同样告诉人们:困境不是借口,努力可以改写命运。

《感动中国》之所以能持续引发共鸣,正在于它没有把榜样塑造成“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展现了平凡人如何在各自的轨道上发光——无论是快递员冒雨送餐时顺手救下落水者,还是环卫工人坚持20年资助贫困学生,这些故事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感动不必惊天动地,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书写不凡。

这些年度人物的事迹,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镜像。当社会难免被“精致利己”的论调裹挟时,他们的选择提醒我们,利他与奉献依然是深植人心的价值追求;当“躺平”“摆烂”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时,他们的拼搏告诉我们,奋斗的姿态永远动人;当“大国崛起”成为热词时,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国家的进步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由无数个体的努力堆砌而成。

《感动中国》走过20多年,评选标准或许在变,但人们对“感动”的期待从未改变。我们期待看到那些突破局限的勇气,那些坚守初心的执着,那些发自内心的善良。这些人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未必耀眼夺目,却能照亮普通人前行的路。

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们的感召下,开始在自己的生活里多一份坚守、多一份善意、多一份担当,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微光汇聚”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感动中国》真正的意义所在。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