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者的人生经历,往往是普通人成长的生动教材。8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钟南山的文章《人的一生,总要留下点什么》,读罢令人沉思:从热爱体育到投身医学,钟南山的人生轨迹,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选择,不止为己,更要利他。钟南山早年是一名体育爱好者,曾参加全国运动会并获得第三名。面临人生抉择时,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学医不单让自己身体好,而且能帮助别人,让别人身体也好。”于是,他考取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踏上从医之路。这个抉择背后,藏着人生选择的智慧:真正有价值的选择,从不只关乎个人得失,更要想到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利己”与“利他”的共赢。这对当代青年选择专业、规划人生颇具启发——将个人追求融入更广阔的社会需求,方能让人生之路走得更坚实、更长远。
爱好,滋养事业的“隐形翅膀”。“我仍喜欢体育运动。竞技运动不仅锻炼体魄,更能磨砺意志:争上游的拼劲、讲团结的协作、重效率的节奏,还有不服输的韧劲。把这种精神带到工作和学习中,极为可贵。”钟南山的话,道出了爱好与事业的深层关联。正是对体育的坚持,让他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得以在抗疫一线连续作战,展现出不输年轻人的精力;而体育精神中蕴含的坚韧与拼搏,更成为他攻克医学难题的精神养分。不放弃爱好,让爱好成为事业的“助推器”,,这种平衡,恰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营养源。
成长,在一线扎根,于空白处开拓。35岁时,父亲一句“你今年都35岁了?真可怕”让钟南山警醒。彼时他还是医院最低级的住院医生,便主动要求到急诊室工作——因为那里能接触更多急重症,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在一线奋斗中锤炼技能、积累经验,这正是青年成长最直接的路径。后来,他接到研究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的任务。当时国内呼吸疾病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既无专科医生,也无成熟体系。但他没有退缩:“最需要的地方、从零做起的领域,往往藏着人生的转折。”正是这份敢闯敢试,让他在空白处开拓出新天地,其研究成果最终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一等奖。真正的英雄,从不怕面对“前所未有的新使命”,而是能在崭新领域中开辟属于自己的疆土。
骨气,以自强铸底气,用实力赢尊重。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院深造时,钟南山初遇导师弗兰里先生,对方竟以“背对背”的姿态相待。他暗下决心:“要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的实力。”为校准实验仪器,他3周内从自己身上抽取800毫升血液;做吸烟实验时,亲自吸入一氧化碳并实时抽血监测,最终得出完整数据。导师看到结果后大为震撼,主动推荐他到英国皇家学会内科学会演讲。这段经历印证了一个道理:个人的强大,源于奋斗中的自强;赢得机遇与尊重,终究要靠实力说话。骨气不是空谈的傲气,而是藏在每一次咬牙坚持、每一份精益求精里的硬气。
升华,在专业中担当,于国事中扎根。抗击新冠疫情时,钟南山第一个在电视上明确提出“人传人”,他说:“我面对的是生命,生和死的问题,一点都不能含糊。压力来自患者的生命,只想把他们救活。”近年,他又提议建设国家实验室,以人工智能预测潜在的“X疾病”,为公共卫生安全未雨绸缪。从临床救治到战略布局,他的每一步都紧扣“专业为国”的初心。一个人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专业探索、将职业追求锚定国家需求,才能让人生实现从“做事”到“成事”、从“立业”到“立命”的蝶变升华。
钟南山的父亲曾说:“人的一生,总要在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只要留下点什么,你就是没白活。”而钟南山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我是医生,若因我的存在、我的工作,给社会带来一点价值与进步,便觉人生有益。”这便是“主角意识”——不辜负时光,不辜负时代,把人生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从爱体育到当医生,钟南山的人生启示清晰而深刻:如何选择一条利己利他的路,如何让爱好滋养事业,如何在扎根一线中成长,如何以自强赢得尊重,如何在为国担当中实现人生升华。这些思考,对每一个追求成长的人而言,都有着直抵内心的启迪。
(作者:殷建光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