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网评】从阅兵细节里看中国坐标与和平担当

时间:2025-08-21 浏览量: 作者:黄鹤权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20日发布会披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的各项准备已进入收尾阶段。45个方(梯)队的编排、新型装备的亮相比例、联合军乐团的队形设计……这些被公布的细节,绝非简单的仪式安排,而是一部浓缩的国家成长史,既镌刻着民族复兴的轨迹,也标注着中国与世界相处的坐标。

徒步方队“一老一新”的编排逻辑,藏着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来自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战老部队的官兵,身上延续的是14年浴血奋战中淬炼的精神火种——那是平型关大捷的刺刀寒光,是百团大战的冲锋号角,是杨靖宇胃里的草根树皮凝结的民族气节。而“三结合”武装力量体系的新布局,则展现着人民军队从小米加步枪到体系化作战的进化:陆军的合成化改革、海军的深蓝突破、空军的战略转型、火箭军的威慑升级,构成了新时代国防力量的立体图谱。这种“老”与“新”的对话,本质上是对我们从哪里来的集体回望,更是对我们向何处去的实力作答。

装备展示的“首次亮相”清单,实则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成绩单。当高超声速武器、新型战略导弹等装备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它们所承载的不仅是军事威慑力,更是一个民族突破技术封锁的奋斗史。从抗战时期“汉阳造”的窘迫,到如今国产主战装备的100%自主化;从“两弹一星”解决“有无问题”,到新一代装备在高超、无人、网电等领域的并跑领跑,装备迭代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关,是制造业从“跟跑模仿”到“原创引领”的蜕变。这些钢铁洪流的轰鸣,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地证明,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唯有自主创新才能筑牢国家安全的“万里长城”。

联合军乐团14个排面与80名礼号手的设计,暗合着历史记忆的密码。14年抗战,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壮烈的史诗,3500万同胞的牺牲换来了民族独立的曙光;80年变迁,昔日积贫积弱的国家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昔日“东亚病夫”的标签被奥运赛场上的拼搏、航天工程的突破彻底撕碎。这种数字叙事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让宏大的历史变得可感,每个排面的间距、每个礼号手的站位,都在诉说:我们纪念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永远警醒后人,让团结奋斗的精神永远激励前行。

更值得深思的是,阅兵筹备中贯穿的“实战标准”与“勤俭原则”。依托战时指挥体制推演方案、用北斗系统校准训练精度,体现的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减少经费支出、提高资源利用率,彰显的是“阅兵不是秀肌肉,而是练真功”的务实态度。这种“威”与“俭”的平衡,恰恰说明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从来不是对外扩张的工具,而是捍卫和平的盾牌。正如抗战胜利的本质是反法西斯的正义之战,今天的中国军队,既是守护家园的“钢铁长城”,也是参与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的和平力量。

当受阅部队在长安街列阵,当新型装备驶过天安门,这场阅兵的深层意义将超越仪式本身。它是对历史的致敬,告诉牺牲的先烈,他们憧憬的“可爱的中国”已然实现;它是对时代的宣言,向世界表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它更是对未来的动员,激励每个中国人,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继续传承抗战精神,以奋斗之姿走好新的长征路。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