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网评】传统村落“焕新颜” 注入乡村全面振兴澎湃动力

时间:2025-08-26 浏览量: 作者:罗建华

今年上半年,815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5028个省级传统村落吸引游客超过2.93亿人次。各地通过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8月25日人民网)

传统村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更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载体,保存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印迹,记录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点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即要“活化保护利用”点多面广的传统村落,让传统村落文化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得以传承保护与开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指明方向,强调“加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并将其作为“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各地不断激发传统村落的潜能,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持续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传统村落具有传承与延续文化遗产的重要功能,是集传统文化中的农事节气、民间艺术、乡风民俗、农耕文明于一体的文化宝库。浙江诸葛村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家训转化为数字研学课程,湖南张谷英村把“耕读继世”的祖训融入农耕体验项目,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活现;山西后沟村将22座古窑洞改造为农耕博物馆,开发出古法酿醋、手工漏粉等沉浸式业态,让“黄土旱作”的农耕文明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福建培田村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复原30幢明清宗祠,打造出虚实交融的元宇宙游览空间;云南诺邓村通过“乡村CEO”计划引入专业团队,用现代企业管理重构传统村落运营,将盐井文化转化为低钠古盐产品,把古宅院落改造为网红民宿,三年间吸引社会资本超50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收入增长2.3倍……各地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村落释放出丰富多元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价值,注入乡村振兴强劲动能。

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村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在传统村落里有形传递、活态延绵。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以“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为目标,强化传统村落保护顶层设计,坚持“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让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让中华千年农耕文明彰显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引擎,其活态传承不仅关乎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更是激发乡村活力、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让传统村落持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村庄真正成为村民魂牵梦绕的富足家园、游子心中永恒的精神故乡、世人眼中鲜活的文化瑰宝时,方能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独特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引领乡村在文化自信的照耀下,探索出一条特色彰显、生机盎然的发展道路,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画卷。

(作者:罗建华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