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网评】过“紧日子”精打细算,保“好日子”幸福绵延

时间:2025-08-27 浏览量: 作者:谭金山

自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以来,“带头过紧日子”已成为党政机关的行动自觉。这一举措不仅是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各级党政机关要积极响应号召,以精打细算、务实节俭的“紧日子”保障群众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将“带头过紧日子”列入党政机关的重要原则,体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一系列针对经费管理、公务出行、会议安排等方面的规定,释放出明确信号:“过紧日子”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彰显了对财政纪律的坚守和责任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应崇尚简朴、厉行节约、力戒奢华,把“紧日子”过成一种常态和习惯,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自觉性,做到讲奉献不求索取、讲艰苦不图安逸、讲奋斗不计名利。

其实,落实“过紧日子”蕴含着“减”与“加”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做好开支“减法”,筑牢制度堤坝,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关键在于控管经费预算、强化支出管理,提升经费使用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实效性。所有收支都应纳入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预算约束,杜绝超预算支出,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做好效能“加法”。这包括不断健全事前评估、事中管理、事后评价等制度链条,从严把好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支出关口,持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

当然,“减法”并非简单一刀切,而是要规范支出、提高效率。一方面,应结合实际,取消不必要的公务活动,保障重要事务正常运转。通过科学统筹资源、合理运用资金,提升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实现“精打细算、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方式,优化资产管理、加强调剂共享、盘活国有资产,从而提升资产利用率,节约财政支出。因此,“过紧日子”不仅是原则,更是一门学问和艺术。

长远来看,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财政收入“蛋糕”更大,更好地惠及群众。近年来,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近期出台的多项民生惠民政策,如免除幼儿园大班保育教育费、全国范围内普惠发放育儿补贴等,有效减轻了群众在教育、养育等方面的经济压力,激发消费意愿,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投资于人”的理念,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节用是手段,裕民才是目的。日子要“紧过”,但干事创业的激情不能减,苦干实干的精神不能少。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扬先锋模范作用,以先干、先上、先吃苦的实际行动作出表率,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勤政为民上,不折不扣地把有限的财力和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民生短板,实施更多有温度、求实效的助企纾困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务实帮扶行动,确保涉及老百姓利益的事情办好、办实、办出成效,切实为人民群众拼得更多“好日子”。

(作者:谭金山 省社科联“文安平”网评团队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