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胜利的钟声再次敲响,翻开那些泛黄的历史书页,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焰依然跃动,重温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传承。那些厚重的历史典籍不仅是过往岁月的真实记录,更是抗战精神最本真的载体,在字里行间,我们触摸到民族血脉的跳动,感受到精神力量的永恒。翻开抗战历史书页,广大党员干部当从中汲取精神养分,不仅看到来时的路,更要看到前行的方向。
历史书页中回响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激励我们用丹心铸就忠诚信仰。翻开《方志敏狱中纪实》,那句“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誓言穿越时空,震撼心灵;《杨靖宇将军传》中记载的“树皮棉絮充饥肠”的壮烈,诠释了什么是“以身殉国,视死如归”。这些文字并非冰冷的符号,而是民族气节的热烈表达。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一代更需从历史典籍中汲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力量,让民族气节成为安身立命的精神脊梁,让忠诚信仰成为最坚实的底色。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中汲取“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定力,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作为“必修课”,将党史党纪学习作为“常修课”,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唯有如此,才能在风云变幻中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站稳脚跟。
历史书页中闪耀着“以弱胜强,以智取胜”的斗争智慧,启迪我们用创新绘就奋斗华章。《论持久战》的手稿上,毛泽东同志用“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的战略思想,照亮了抗战胜利的道路;《地道战战例汇编》中记载的“村自为战,人自为战”的智慧,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智慧结晶告诉我们,面对强敌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需要发扬这种善于斗争、敢于创新的精神。从科技自立自强到乡村振兴,从基层治理到国际博弈,我们都要善于从历史智慧中寻找破题之钥,把先辈的斗争哲学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科技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用制度型开放应对逆全球化浪潮,让“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思维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在把握历史主动中锻造应对风险挑战的核心竞争力。
历史书页中流淌着“民为邦本,本固安宁”的为民情怀,敦促我们用真情写就鱼水情深。《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录》中的“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中“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的感人场景,彰显了军民鱼水情深。这些感人的历史故事在今天仍向我们诉说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是永恒的价值”。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无论是脱贫攻坚的胜利,还是疫情防控的坚守,都离不开这种深厚的为民情怀。只有心系人民,服务人民,我们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广大党员干部更需传承这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践行“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民生承诺,用实干担当书写新时代的为民答卷。
(作者:吴晚冬 武汉市武昌区经科局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