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庄重而至。伟大抗战精神穿越历史的烽烟,依然照亮着新时代的前行之路。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当代青年应主动握紧历史的接力棒,从那段不屈的岁月中汲取精神养分,将英雄的气节融入血脉,以实干为笔、以奋斗为墨,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征程中,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答卷。
爱国情怀铸魂,报国初心在实践中淬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是抗战时期震彻山河的呐喊,更是一种贯穿历史的精神命脉。它超越了时空限制,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价值共鸣。杨靖宇将军胃中仅存的枯草树皮,何尝不是一种惊天动地的家国大义?这种精神,在和平年代并未褪色,而是以新的形式落地生根——在乡村振兴的一线,年轻干部们早出晚归,蹲点调研,引入新技术、新模式,真正把申论写在大地上;在社区治理的细微处,他们倾听民声、化解民忧,把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无数青年工程师日夜奋战,致力于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爱国,不再只是战场上的冲锋,更是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创造,是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深沉回响,是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
民族气节立身,清正风骨在坚守中传承。这种“宁折不弯”的精神气质,在当下面对复杂环境与诱惑时显得尤为珍贵。民族气节既体现在大是大非前的坚定立场,也反映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正直自律。年轻一代须以抗战先烈为镜,涵养正气、锤炼风骨。在改革深水区,敢于动真碰硬、破除藩篱;在面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时,坚持求真务实、不玩虚招;在廉洁自律的底线面前,始终保持“清风两袖”的纯粹。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各种利益诱惑,青年干部更应保持清醒头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民族气节并非空谈,它就体现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个决定中,是青年人在新时代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石,也是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的根本所在。
英雄气概砺行,攻坚魄力在挑战中彰显。抗战英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铮铮铁骨,在今日的奋斗征程中演化成攻坚克难的坚毅与智慧。这种英雄气概不是好勇斗狠,而是基于理想信念的坚定与执着。青年科研人员为破解“卡脖子”技术彻夜不眠,在实验台前谱写科技自强的序曲;急难险重关头,抗洪、抗疫、救灾……一批批青年逆行而上,以行动构筑守护生命的屏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他们直面痛点、打通堵点,以“钉钉子”精神把蓝图落实为现实。特别是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青年一代更要以敢为人先的锐气、上下求索的勇气,在各行各业开拓创新、勇于突破。这一切,皆是英雄气概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也是抗战精神在和平时期的延续和发扬。
必胜信念明志,奋进韧劲在征程中升华。“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是抗战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这种信念源于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心,源于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从不平坦,青年人更需保持战略定力,以持续奋斗之姿迎难而上。无论是巩固脱贫成果,还是推动城乡融合;无论是推动绿色转型,还是维护公平正义,都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一茬接着一茬干。信念如磐,意志如铁,这才是青春最动人的底色。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还会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唯有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八十年过去,抗战精神并未随岁月远去,反而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这段历史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悲壮的记忆,更是前进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发展任重道远。以爱国情怀定向,以民族气节立心,以英雄气概克难,以必胜信念致远,当一批又一批青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那些深深镌刻在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仍将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星辰大海。
(作者:桂众 武汉市武昌区民政局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