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纪念章,一段历史;一枚纪念章,一种精神。当100岁的抗战老兵赵伟用颤抖的双手接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时光仿佛重回烽火连天的岁月。一枚小小的金属徽章,却重若千钧,这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它浓缩了一个民族的血泪与奋斗,记载了中华民族在最危难时刻所迸发出的不屈意志。
国家致敬,唱响英雄赞歌。全国各地庄严简朴的颁发仪式相继举行。96岁的抗战老兵李仕亮接过纪念章,手指轻抚上面的纹路,仿佛触摸到了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这枚纪念章让我想起了那些再也没能回来的战友,”老人眼中泛着泪光,“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不仅是对个人的褒奖,更是对所有抗战英烈的集体致敬。96岁的鲍启太老人起得格外早,细心整理着装,将以往获得的纪念章一一佩戴整齐,透露出老人对这份荣誉的珍视与敬畏。榆林市22名、汉中市13名抗战老战士和老同志获颁纪念章。这些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老人,当之无愧地接受着这份国家的最高礼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颁发对象涵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曾在国民党军队参加抗战的老战士、老同志,海内外爱国人士及抗战将领中的代表人士,以及国际友人中的代表人士。这体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伟大精神。
血肉长城,抗战永志不忘。每一枚纪念章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西安体育学院的离休干部李仕亮,曾在白刃格斗中一口气刺死3个日兵;97岁的唐士鸿老人自豪地展示他的三枚纪念章:“我这是60周年的纪念章,这是70周年纪念章,今天发了第三枚,80周年纪念章,你说我能不高兴吗。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再给我看到一个纪念章”老人简单的话语中,洋溢着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热爱。
友谊长存,互助共同铭记。纪念章的国际颁发,彰显了中国人民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和国际主义情怀。在耶路撒冷郊外,中国驻以色列大使向犹太裔国际主义抗日战士罗生特的亲属颁发了纪念章。罗生特因纳粹迫害而逃往上海,后加入新四军,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前线官兵和群众提供医疗救护。《今日以色列报》在报道中写道:“犹太人的英雄,被以色列遗忘,中国给了他奖章。”这一幕跨越时空的致敬,展现了中华民族感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精神传承,培育时代新生。颁发纪念章,是一场庄严的仪式,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当年轻一代为耄耋老兵佩戴奖章,当孩子们用稚嫩的敬礼表达敬意,当不同年代的人们同唱革命歌曲,抗战精神就在这样的代际互动中传递、延续,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让年轻人在情感共鸣中理解历史、认同价值。伴随着纪念章颁发,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正在进行。全国优秀思政教师吴又存以“铭记历史 爱国担当”为主题,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深情的课程。他重提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于1935年发出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面对这一历史之问,在场学生异口同声,铿锵应答。
光芒永存,照启奋斗新程。八十年过去了,抗战的历史硝烟已然散尽,但抗战精神却历久弥新。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需要我们超越形式上的纪念,实现精神内涵的创造性转化。这意味着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行动;不仅要缅怀先烈,更要继承他们的志向,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正如96岁老兵所说:“我们当年打仗,就是为了后代能过上好日子。现在看到国家强盛,人民生活幸福,我们的一切付出都值了。”
当我们凝视这些沉甸甸的纪念章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荣光,更是未来的责任。纪念章的金属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失去光泽,但它所代表爱国主义核心、团结一心品质、英雄主义气概、乐观向上态度,以及国际主义情怀,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纪念章无声,但精神长鸣。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纪念章,不仅是对过去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们将继续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砥砺前行。
(作者:杨东 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