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网评】在嘹亮红歌中传承不朽抗战精神

时间:2025-09-05 浏览量: 作者:刘淑涵

9月3日晚上8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4年秣马厉兵,80年栉风沐雨,文化战线举足轻重,红歌更是在历史各个阶段熠熠生辉。抗日战争时期,红歌是穿越硝烟的精神火炬,凝聚起团结抗争、共赴国难的磅礴力量;和平年代,红歌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载体,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以奋斗姿态守护和平、建设祖国。

抗战红歌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在艰难困苦中激发出百折不摧、卫我河山的英雄底色。1937年,在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的背景下,19岁的武汉合唱团成员周小燕在“中国戏剧界援助各地抗敌军联合大公演”上唱响《长城谣》。“万里长城”不仅是文明的延续,也是不屈脊梁的象征,歌词“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更是隐喻了漂泊者与故土之间的情感锚点:全民团结、共筑精神长城。此后,周小燕带着这首歌走向全世界,引起大量侨胞捐款捐物或回国参战,在歌声传唱间将抗战精神赓续。22岁的青年麦新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大刀进行曲》,聂耳创作的《毕业歌》《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任光创作的《打回老家去》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这些朗朗上口的“音乐救国”最强音,激发了不畏强暴、英勇奋战的担当底色,时至今日听来,依然令我们热血沸腾、慷慨激昂。

新时代红歌坚守“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的赤子初心,聚焦“来时路”,展望“新时代”,将幸福愿景与家国梦想紧密交织,感悟爱民护民、烽火同袍的亲民底色。2013年,仍在校求学的我听闻窗外传来国防生“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的激扬歌声,提醒神脑,振奋人心。这首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时期强军目标的主题歌曲,以音乐形式把这一时代号令送进千营万连,也让军民情怀再次融合。进入新时代,抗战精神从“救亡图存”上升至“民族复兴”:《祖国不会忘记》歌颂科研工作者、大国工匠,如同抗战时期的战士般,在“卡脖子”技术难题面前“攻坚克难”,传承的是抗战中“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斗志;《当那一天来临》以激昂的旋律与铿锵的歌词,延续着抗战精神“居安思危、守土有责”的使命担当,将铮铮誓言写在战旗上。红歌不再直接记录炮火硝烟,抗战精神也不再是陈列在历史中的“文物”,作为精神传承的载体,新时代红歌守护和发扬民族精神内核,以“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方式,将抗战精神转变为融入日常、激励行动的“活的精神”。

中元将近,英魂归故里;历史难忘,吾辈再征程。听!伴着铿锵有力的歌曲,盛况空前、威武雄壮的阅兵式、分列式让人充满奋进的力量。今天一个山河日新、国力日强的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在歌声中明白:传承抗战精神,就是要在新时代守护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建设好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这正是红色旋律跨越时空的意义所在。

(作者:刘淑涵 武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