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学习四中全会精神】抢占科技制高点 激活“十五五”发展活力

时间:2025-10-29 浏览量: 作者:曹菲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全会就“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的战略部署,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扎根中国发展实际、回应百姓期待的行动指南。

近年来,从手机里的5G信号到家门口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从实验室里的“人造太阳”到田间地头的智能农机,中国科技的每一步突破,都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也为“十五五”发展攒足了底气。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为科技“攒”了2500多元;研发投入强度2.68%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我们的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从 2020 年第14位跃升至2024年第10位——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我们向科技制高点冲锋的基础。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用“中国突破”啃下“硬骨头”。原始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头活水,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全会提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攻坚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正是瞄准了中国产业升级的 “卡脖子”痛点。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已建成合肥、北京、上海三大量子实验室,2024年量子计算机“九章三号”处理特定问题比超级计算机快一亿亿倍,为未来算力突破打牢了基础。科技发展已然进入快车道,除了弯道超车,我们别无选择。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化技术开发原始创新导向,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实验室成果” 变成“生产线产品”。科技创新不是“象牙塔里的游戏”,只有嫁接到产业上,才能长出“新质生产力”的果实。全会强调“推动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正是要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广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发的“柔性玻璃”,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仅用18个月,现已应用于折叠屏手机、可穿戴设备,年销售额超20亿元。“实验室成果”只有变成“生产线产品”才能实现华丽转身,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告诉我们要持之以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全方位推动产业升级。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以“中国智慧”育出“创新尖兵”。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全会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就是要构建“育人、创新、报国”的闭环,让人才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动机”。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航天智能装备班”,课程直接对接航天科技集团的研发需求,近3年毕业生80%进入航天领域,参与了长征五号、北斗三号等重大工程。人才是智慧的源泉,是创新的主体,要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要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加强人才评价改革,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用“数智力量”赋能“千行百业”。数字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角”,全会提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让“数字红利”惠及每个行业、每个普通人。在江苏无锡,“AI 医生”已覆盖80% 的乡镇卫生院,能快速识别常见病、慢性病,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不仅在医疗卫生领域可以领略AI技术的无限风光,数字技术已经渗透进千行百业,便利了我们的衣食住行。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我们是共享者、开创者、也是执行者,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从量子计算机的算力突破到田间地头的智能农机,从芯片技术的自主攻关到数字生活的便捷体验,中国科技的每一步前进,都在为“十五五”发展注入实实在在的动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决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起点,只要我们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用一个个“中国突破”抢占制高点,就一定能让新质生产力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为实现“十五五”发展目标筑牢科技根基!

( 作者:曹菲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