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时间:2025-11-05 浏览量: 作者:楚青萱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强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十五五”时期,必须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战略牵引,通过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绿色升级和污染协同治理,加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良好生态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共同期盼。“十四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规划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从出台《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到深入推进“三北”工程、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从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到倡导绿色文明生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一系列重大决策、重要部署、务实行动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唯有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才能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护绿增蓝,万里河山因生态保护而多姿多彩。“十四五”以来,全国各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化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一条条“臭水沟”变“碧水河”,一座座“灰山”变“青山”,一块块荒漠地变绿洲,无论是偏远乡村还是繁华都市,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一个个生态保护的行动接续发力,“绿色地图”在人们身边不断拓展,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实现了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改变,让“开门望山、推窗见景、满目皆绿”的“诗和远方”可圈可点、触手可及。向新出发,以生态惠民、生态利民为导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保护植被、污水处理、水土保护、垃圾清运、造林绿化等乡村环境治理上持续发力,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不断用“增绿”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生态涵养容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人民群众就会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定将奋跃而上、骏马奔腾。

向新提质,绿色中国因转型升级而活力迸发。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绿色生产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奋进“十五五”,一方面要以创新绿色低碳技术为发展着力点,聚焦重点培强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政策引领、科技赋能、人才保障、资源整合等多方为依托,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优化调整,力促制造业高端化提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服务化延伸、生态化集聚,不断以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化为生态环境发展的“增量”。另一方面,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等,同时依托生态资产开发,推动旅游产业、环境产业、生态领域等新兴技术产业、健康产业、养生休闲等绿色产业发展,构建出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产业为主导、绿色企业为主体、绿色生活为主流的绿色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含绿量”、保障“含金量”,为美丽中国建设点燃绿色“引擎”。

协同发展,美丽家园因和谐共生而宜居宜业。《建议》指出,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宏观而言,就是要坚持以生态性和可持续性为价值导向,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健康消费,不搞“一刀切”“碳冲锋”“拉闸限电”等运动式“减碳”,无论是打造生态环保产业集群,还是培育生态环保产业特色园区,无论是支持建设低碳城市,还是打造低碳社区、工业园区,无论是建设碳资产管理平台,还是发展低碳商业、低碳旅游,只有不断拓展生态效益的经济转化途径,让绿色实践更多更好惠及大众百姓,才能达到生态与富民的“双赢”。微观来看,要大力弘扬“主人翁”精神,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推行垃圾分类、绿色照明等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模式,厉行“光盘行动”、开展“云端植树”、在外卖平台点餐选择“无需餐具”等,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唤起更多人民群众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自觉,让绿色消费蔚然成风,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乐章。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民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面向未来,以《建议》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楚青萱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