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十五五“两重”建设发力 中国式现代化根基坚实

时间:2025-11-17 浏览量: 作者:殷建光

11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把“两重”建设放在“十五五”全局中谋划和推进,牢牢把握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要求。“十五五”序幕将启,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把“两重”建设放在“十五五”全局中谋划推进,这一顶层设计既延续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精准契合了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需求,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与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核心载体,“两重”建设为高质量发展立柱架梁,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更加坚实。

“两重”建设的战略价值巨大。“两重”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重”建设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既面临着区域协调、产业升级的发展课题,也承受着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多重压力。“两重”建设正是瞄准这些关键领域,通过靶向发力破解发展难题。2025年安排的8000亿元资金支持1459个项目,既涵盖长江流域生态修复、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工程,也包括高标准农田、城市地下管网等民生短板领域,形成了“战略导向+安全兜底”的双重支撑。这种布局打破了单一发展维度的局限,将重大战略实施的“增长极”与重点领域安全的“压舱石”有机结合,既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发展空间,又通过安全能力建设筑牢底线思维,完美诠释了“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

“两重”建设彰显实践智慧。“两重”建设体现在“软硬结合”的科学方法论,让重大项目既能“建得成”更能“用得好”。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5年“两重”建设方案以8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为核心,首次将“未来产业发展”和“低空经济”纳入重点支持清单。“两重”建设创新性地提出既要抓硬件设施建设,更要强化技术、人才、机制等软实力支撑。在硬件层面,从沿江高铁等跨区域交通枢纽到污水治理管网等城市配套,一个个实体项目正在补齐发展短板;在软件层面,投融资模式创新、维护管理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举措同步推进。例如部分地区通过授予经营权、价格市场化改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管网建设运营,既解决了资金难题,又建立了长效运维机制;优质本科扩容工程中,通过动态调整支持额度与学科专业的激励机制,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战略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软硬并举”的模式,确保“两重”项目不仅是短期的投资增长点,更是长期赋能发展的优质资产,提升了投资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两重”之重,重眼前,更重长远。“两重”建设让时代发展高效推进。

“两重”建设释放强大动能。“两重”建设释放“1+1>2”的聚合效应。重大战略实施与安全能力建设往往涉及多领域、多部门、跨区域,协同高效的机制是关键。“两重”建设强化部门协同,打破了政出多门、相互掣肘的体制壁垒,让项目审批、建设推进、质量监管等环节无缝衔接。在资金保障上,除了中央财政的直接支持,更通过撬动超长期贷款、政策性金融资金,引导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尤其,民间资本的加入不仅缓解了财政压力,更带来了市场化的运营理念与效率提升,让“两重”建设既有国家战略的高度,又有市场活力的温度,实现了政策导向与市场规律的同频共振。“两重”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两重”建设打造民生温度。“两重”之重,既在国之重,也在民之重。“两重”建设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两重”建设从不追求“大而全”的表面政绩,而是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城市地下管网改造让燃气安全事故率大幅下降,为居民生活增添安全感;高标准农田建设既稳住了粮食产量,也让群众吃到更放心的食品;长江经济带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将惠及沿线亿万群众,让绿水青山成为生活常态。这些项目看似平凡,却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彰显了“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的高度统一。“两重”建设,国家谋划,各方努力,全民受益。随着“两重”建设向纵深推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将均衡布局,更多安全保障将覆盖城乡,“两重”建设增加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两重”建设,成效显著,未来壮美。“两重”建设不仅是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两重”建设实施一年多来,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展望未来,“两重”建设作为“十五五”时期的重要抓手,在“两重”建设的持续发力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将更加优化,安全发展的底线将更加牢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将更加充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坚实的支撑下稳步前进,书写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

(作者:殷建光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