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天气寒冷,时代奔腾温暖。一份饱含民生温度的规划建议,总能让人心生温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写入指导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从字里行间的民生关怀到具体部署的务实举措,我们清晰地看到:未来的幸福,正带着温度向每个人走来。
“人民至上”,规划底色里的幸福承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翻开“十五五”规划建议,“人民”二字如一条红线,串联起发展的目标与路径。“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被明确为必须遵循的原则,“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成为主要发展目标,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被单列成章——这些设计并非偶然,而是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规划建议的务实之处,在于它不唱高调、只重实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确保民生政策既回应群众期盼,又符合发展实际;从高质量就业到收入分配改革,从教育公平到住房改善,每一项部署都瞄准群众的“急难愁盼”,试图用制度安排破解民生痛点。这种“顶层设计”与“基层心声”的同频共振,让“幸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可感知、可实现的具体目标。发展是为了人民幸福,人民幸福促进时代发展、国家繁荣。
精准部署,勾勒每个人的幸福图景。“十五五”规划建议里的幸福,是覆盖全人群、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要为外卖骑手、直播主播等群体织密“安全网”;聚焦城乡居民的“钱袋子”,通过增收计划让劳动者“劳有所得”;牵挂孩子们的教育,提出“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操心群众的“住有所居”,规划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让“住得好”成为寻常百姓的生活常态。这份规划也格外关注“不让一个人掉队”。“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为困难群众筑牢底线;“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区域差距,让共同富裕的路上没有旁观者。更令人欣喜的是,它不仅关注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视精神需求的满足——“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的部署,让普通人也能成为文化创作的主角,让精神富足与物质丰裕同步实现。从田间地头的农民到写字楼里的白领,从老人到孩童,每个人都能在规划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坐标,让我们人人有干头,有盼头。
走向未来,在发展中沉淀幸福质感。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十五五”规划的指向,是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的多元诉求。这份规划的温度,不仅在于它承诺了什么,更在于它指明了实现路径: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通过合理分配分好“蛋糕”;通过制度创新破除民生障碍,通过共建共享凝聚发展合力。当就业更稳定、收入在增长,当教育更公平、住房更舒适,当文化生活更丰富、社会保障更可靠,幸福就会从“规划蓝图”变成“生活实景”。它可能是老人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笑脸,可能是年轻人在创业园里的奋斗身影,可能是孩子们在新教室里的琅琅书声——这些具体而微的幸福片段,终将汇聚成新时代的幸福画卷。“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我们每个人,每个地方的人勾勒了幸福蓝图,让我们充满美好憧憬,看到幸福未来。
“十五五”规划建议是冬日暖阳,映照出未来的暖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会在脚踏实地的发展中逐渐清晰。随着每一项民生政策落地生根,每一个人的努力都被尊重,我们必将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步步靠近心中的“幸福模样”。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让人人幸福的现代化。今日人民的笑脸,明日人民幸福。未来已来,幸福可期。
(作者:殷建光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