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学习四中全会精神】以产教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时间:2025-11-24 浏览量: 作者:孙景强

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长期以来,产教融合“两张皮”现象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创新水平的瓶颈。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脱节,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教育资源与创新要素难以在产业链上有效汇聚。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变革。

“两张皮”现象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壁垒

产教融合的“两张皮”问题,本质上是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错配的结构性矛盾。从表面看,这体现在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要求,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但深层次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壁垒。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往往是“1+1”的简单叠加: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提供实习场地,两者未能形成育人合力。这种合作形式化严重,难以触及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激励机制方面,职业院校关注的是学生就业率和技能大赛成绩,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人才实用性。双方缺乏共同利益纽带,导致合作基础脆弱。同时,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加剧了这一问题。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分属不同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衔接,难以形成政策协同效应。

“一体推进”的机制创新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破解“两张皮”问题指明了方向。体制机制创新是这一战略的核心,需要通过改革打通壁垒,实现深度融合。厦门市整合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科技委员会、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全省首个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这种高位推动的机制设计,实现了跨部门统筹协调。河北省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通过认证的企业给予“财政+金融+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这种利益共享机制有效激发了企业参与热情。“双跨双聘”模式是机制创新的又一成功实践。夏承锴在中北大学担任副教授的同时,兼任中北融创电化学实验室主任。这种身份突破促进了人才双向交流,加速了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构建闭环反馈系统,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建立“产业需求→教学创新→人才输送→产业提质”的闭环反馈系统,是确保产教融合持续有效运行的关键。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开创了“课证共生共长”模式。企业将最新技术转化为课程和证书,学校根据岗位需求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同步升级。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校企共育、以实锻才”数字商贸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产教融合信息化平台分析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完善四级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把“岗位设在教室、将学校建在园区、让专业长在产业链上”的理念,确保了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产教融合共同体: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

高水平的产教融合能够直接催生新质生产力。当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创新动能。嘉庚创新实验室是产教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典范。实验室依托厦门大学学科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布局80余项产业化项目,孵化高科技企业30家,吸引外部投资近7亿元。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与石家庄市轨道交通集团合作开设订单班,今年签订了269人的培养协议。这种精准化人才培养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又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人才储备。重庆市永川区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每年输送约5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吸引了长城汽车、雅迪电动车等多家龙头企业落户,形成了产业与教育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河北省已遴选培育首批63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覆盖13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吸引3170家企业、432家院校参与。厦门市已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的11家不同产业领域创新联合体,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为破解产教融合“两张皮”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其核心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壁垒,构建供需精准对接的闭环系统。各地实践表明,无论是组建高层次协调机构,还是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等利益共享机制,都有效激发了校企双方的内生动力。当产教融合走向深入,它便直接催生新质生产力。从联合实验室孵化高科技企业,到订单班精准培养产业急需人才,一系列成功案例证明,深度融合能有效将教育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这要求我们持续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设在生产一线,确保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将决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唯有坚持“一体推进”,方能将产教融合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强大引擎,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与创新根基。

作者:孙景强(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