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斌先生发表在“天府评论”上的《刻意放大负能量,媒体的职业操守何在》值得点赞。张文批评被网媒纷纷转载的《深圳外企女高管地铁口晕倒死亡 50分钟无人相救》一文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作者在援引新闻事实...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写网评的人越来越多。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很多人都在网络空间畅游。然而,网络不是真空,更不是法外之外。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要坚守底线和高线,写网评同样如此。 如果你是党员尤其是...
评论之星选拔赛评委精彩点评集锦
(长江日报副总编辑 刘洪波) 现在大家都在讲转型的问题,评论的转型可能是个伪命题。 红网的评论我觉得它很可贵,因为我在看作品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作者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心得,我特别祝福这些朋友的作品...
标题是不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语文老师在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时,好像没有给二者划等号,但我现在写时评,倒是把标题当做评论的中心思想的。于是,在没有拟好标题前,我就无法“思想”。而且,我花在标题上的“思...
网评资深编辑 每天看到大堆的稿件“笔者认为”“笔者认为”“笔者认为”的云云,就头要发昏。 所谓“笔者”,顾名思义:执笔之人;既然作者大名早就标在篇首或文末,“笔者”云云岂非叠床架屋...
读去年12月至今的《天府评论》,感觉堪称好标题的委实屈指可数。诸如张立的《募捐箱何时能装满爱心?》,何勇的《发霉制度长出“捐款白毛” 》,陈家沛的《农民培训最好先让农民“点菜” 》,乔志峰的《人穷志不短,...
很长时间以来,时评人往往被视为多管闲事、甚至于没事找事的“愤青”,甚至于有的时评人自己也这么认为。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时评文章示人的面貌往往是一些反思性的、意见性的,甚至于批评性的。但是这并不排斥...
受BBS文化的推波助澜,时评写作这些年来异军突起,令人印象深刻。时评的优势在于能很好地链接起传统读者和网络读者,对于传统读者来说,时评具有形式美、思辨美和一定的内涵,对于网络读者来说,时评能代言情绪,话语...
第23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代表、人民日报 范正伟 2013年11月7日下午,第23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在京举行。图为第23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代表、人民日报范正伟发言。 非常感谢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这一殊荣,再次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