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不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语文老师在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时,好像没有给二者划等号,但我现在写时评,倒是把标题当做评论的中心思想的。于是,在没有拟好标题前,我就无法“思想”。而且,我花在标题上的“思...
网评资深编辑 每天看到大堆的稿件“笔者认为”“笔者认为”“笔者认为”的云云,就头要发昏。 所谓“笔者”,顾名思义:执笔之人;既然作者大名早就标在篇首或文末,“笔者”云云岂非叠床架屋...
读去年12月至今的《天府评论》,感觉堪称好标题的委实屈指可数。诸如张立的《募捐箱何时能装满爱心?》,何勇的《发霉制度长出“捐款白毛” 》,陈家沛的《农民培训最好先让农民“点菜” 》,乔志峰的《人穷志不短,...
很长时间以来,时评人往往被视为多管闲事、甚至于没事找事的“愤青”,甚至于有的时评人自己也这么认为。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时评文章示人的面貌往往是一些反思性的、意见性的,甚至于批评性的。但是这并不排斥...
受BBS文化的推波助澜,时评写作这些年来异军突起,令人印象深刻。时评的优势在于能很好地链接起传统读者和网络读者,对于传统读者来说,时评具有形式美、思辨美和一定的内涵,对于网络读者来说,时评能代言情绪,话语...
第23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代表、人民日报 范正伟 2013年11月7日下午,第23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在京举行。图为第23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代表、人民日报范正伟发言。 非常感谢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这一殊荣,再次授...
日前,某知名时评频道编辑提醒作者,网站更多地欢迎“当日作品”,对于新闻源为“昨日”的作品也可酌情考虑,但两天前的稿子属于“过期”食品,就不会再采用了。对此有作者认为:“过期能否用,看是不是还保鲜,如果...
也许是因为长期客观公平公正的职业习惯,爱好文学的我一不小心,也挤进了成千上万的评论员队伍,并成了几家门户网站的网络阅评员。评论文章不断见诸于各大媒体,并登上人民日报。能于办案之外,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
怎么开始一篇评论?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是这样吧:看见一则新闻,标题耸动,或讶异或愤慨,于是点开细读,愈发有话想说,继而搜集资料,了解背景,写之。 可是最近发现一些作者似乎省略了不少步骤,从他们的行...
在一些节日、以及纪念日,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中秋、端午等,不少媒体都会刊发相关的评论,不少作者也会选择撰写相关的评论,这样的稿子也容易被编辑采用,毕竟“刚需”摆在那。这也是一个上稿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