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是我正式成为汉江师范学院校史馆讲解员的日子,初入校史馆,每一次站在那些尘封的校史记忆前,我的讲解总是流于表面,未能真正领悟到其背后的深刻意义。然而,命运的安排让我有幸遇见了一位校史亲历的爷爷。他白发苍苍,眼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每一次交谈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段历史的洪流之中,他不仅为我讲述了学校的历史,更向我传递了那份对母校深深的眷恋和对历史的敬畏。王炳文爷爷是我校早期学工处的负责...
我不是十堰土生土长的居民,今年是我来到这里的第三年。2021年9月,我初到十堰,清晨的天空微亮,还伴着入秋的丝丝凉意。火车站有很多开着的士的大叔,用着淳朴的十堰方言热情招揽,帮我们搬行李,那天是我和汉江师范学院的第一次见面。2024年5月,我坐在一方明亮的教室,看着日落晕染的晚霞,不远处绿荫笼罩着的校园小径,一片又一片的枝繁叶茂,蝉鸣鹊语,攀上了我心中宁静的枝头。于我心底,十堰从来就是一座很好的城市,汉...
今年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线通水十周年,十堰市郧阳区引领先行,以守好核心水源为己任,以协同汉江师范联办促发展,推动美丽家园与青山绿水共同缔造,助力大美十堰,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求青山绿水之发展,谋千世万代之未来。汉江水之清澈,取一瓢便可安心自在畅饮,水质丝滑甘冽无比,汉江的水不仅浇灌了十堰人更浇灌了一份南水北调不变的情。汉江水何以至清?秘诀之一:思源净江水,碧波漾青龙。十堰市郧阳区展...
长江古称“大江”,不仅因为江面宽阔,更在于它浩浩荡荡,气象雄伟,无时无刻不显露出大气魄、大手笔。“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正是这种大开大合的宏阔气象,涵养了长江流域古往今来绚烂多彩、浪漫豪放的文化个性,使之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长江文化带”。9月2日下午,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于9月14日—11月4日在湖北举办以“赓续长江文脉 共创时代华章”为主题的长江文化艺术季活动...
8月22日上午,2024年“湖北省优秀青年社科人才”研修班开班仪式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爱国表示,青年学者是社科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的中坚力量,更应该勇立潮头,自觉肩负起以社科报国的责任,当好以学问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生力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弘扬真、善、美,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矢志学术报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循道求真“接地气”。揭开大千世界的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红色旅游+”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创新已成为一种趋势。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而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的“红色旅游+”,则进一步推动了这种融合创新的进程。红色资源,是历史的见证,是革命精...
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和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断提升,红色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革命老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推动革命老区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红色旅游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促进老区发展的新桥梁。以十堰市东沟村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红色旅游在带动革命老区振兴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东沟村,一个位于十堰市深处的小山村,曾经是...
说起十堰,我的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美。十堰之美,美在人文风情,凤凰灯舞,官渡民歌,文化底蕴深厚独特;十堰之美,美在生态文明,仙山秀水,美丽乡村,自然风光令人向往。十堰,这座具有仙气的城市,有着太多“朦胧”美,吸引着人们去认识它、欣赏它。在与十堰结识的两年里,我亲身体会了这十堰的独特之美,它以绿色为底色,绘就出了多姿多彩画卷。为了加深对这座绿色城市的印象,我曾踏上寻找十堰美丽乡村的旅途,虽然行程...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十周年,十年来,郧阳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的殷殷嘱托,作为国家战略性水源地、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郧阳始终把保护“一库净水永续北送”作为最大的政治使命,确保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汉江,郧阳人久久为功,当好忠诚“守井人”,只为守好一泓清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完成,离不开无数郧阳儿女的艰苦奋斗和自我牺牲:30万亩良田沉入水底,22万人移民离开家园,100多家企业搬迁关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为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而实施的重要项目,十堰市郧阳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区域,被誉为“大水井”。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积极参与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服务十堰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十堰市地方性、师范性、应用型办学高校汉江师范学院与十堰市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高校和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服务十堰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定位,统筹高质量发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