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明珠,秦岭腹地,库与湖,是郧阳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所在。恰如老电影《红雨》原声插曲《一库清水一库金》所唱,“水天一色,渔歌水上漂,流金淌音,宏图水描绘”,曾几何时,屈原在此写下了名篇《渔父》,孔子在此感怀“沧浪之水”。水润郧阳,北望东顾,大山深处迎来了“一库碧水永续北送,一江清水滚滚东流”的美好时代。水,是郧阳的特色,也是靓丽的名片,更是一种永不止步的情怀;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水特...
“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汉江师范学院以老校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党委书记兼校长杨献珍的名言命名“红笔”,寓意深远。十年来,正如其命名所期望的那样,“红笔”实现了“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的目标,获得了“全国高校优秀网络栏目”、湖北省十佳基层网评阵地等诸多荣誉。同频共振的网评作者队伍渐成星火燎原之势。汇聚“同频”之人,高举正能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变迁与发展总是相伴而行,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诉说着无数奋斗的故事。近70年间为三线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先后经历了六次搬迁,人称“车轮上的学校”在一次又一次的迁建中,舍弃校园,顾全大局,在困境中求生存,在艰难中求发展,锻造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办学精神,她就是——汉江师范学院。杨献珍先生是汉江师范学院的著名校友,更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和教育...
汉水润万物,文脉泽天下。一渠飞架南北、一库碧水北送实现了“调南水、解北渴”的千年梦想;恐龙故地、人类老家沉淀了亿万年来“生命不断线、文化不断层、历史不断代”的沧海桑田;汉江师范学院孕育了花开十堰、香溢神州的“红笔”品牌;商周时期“麇国”“鸡鸣闻三省,酒香飘万里”之地酝酿出梨花村酒的绵柔爽净......“水舞绿袖,情润中华”的盛世画卷正舒展开来。一库水彰显担当。调南水,解北渴。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送,郧...
据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人们熟知的“985”“211”在这3000多所高校中只占100多席,却长期占据媒体讨论的焦点位,庞大的二本及以下学生是模糊的背景板。实际上,这个隐匿的群体是中国最为多数的普通大学生的底色,某种程度上,这一群体实现人生愿望的可能性,标注了这个快速进化社会的真实场景。二本学生的大学生活可以统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学霸”模式,青年学者郑雅君...
当前,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载体,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及价值观念。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从言谈举止到思想行为,很容易受到网络这只“无形之手”的影响。在网络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善于利用好网络资源,用好网络文化育人的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端正思想品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中,教师是重要的群体,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精准落实立德树...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积极培育共同体意识和行为,发挥多元主体合力育人功能,形成共同体育人效应。今年,是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提出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信事业发展,创造性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主张,为全球网络空间的未来擘画了美好愿景,指明了发展方向。特别巧的是,今年也是汉江师范学院“红笔”网评阵地成立十周年,一支“红笔”扎根十堰,声动荆楚,名扬全国,始终以思政教育共同体践行网络空间命...
“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这是“一代哲人”杨献珍先生的铮铮诺言。这位从十堰走出来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笃信真理、传播真理、捍卫真理,即使身陷囹圄,仍然坚持斗争,译马列著作,创马列学院,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汉江师范学院“红笔网友俱乐部”因传承“红笔”价值追求而创,因弘扬“红笔”精神而兴,因创新“红笔”精神而强,十年耕耘、十年奋进。笔者与“红笔”神交已久...
2018年11月,学校机构调整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校党委行政的大力支持下,经济与管理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学院共有五个本科专业和两个专科专业,覆盖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教职工共57人,学生 1400 余人。一、面向地方经济办专业学校把服务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鄂西北地区加大乡村振兴力度作为使命,形成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特色。经管学院各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服务于企业,在落实应用型办学定位中...
十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跨度,丈量着“红笔”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深度;十年,是一道历史印记的厚度,记录着南水北调碧水长流、永续北送的长度;十年,是一个奋进坐标的维度,承载着郧阳重启、开拓进取的高度。十年已过,未来已来。让我们以情为笔、以水为墨,擎绘出郧阳发展的壮美画卷。红笔映初心,花开香四方。2014年9月,汉江师范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创办了“红笔网友俱乐部”,引导学生从书本的方寸之间走向广阔的天地之外...